關于感恩關于未來
加入時間:2012-07-24 10:07:10 瀏覽
次
關于感恩關于未來
很久沒有在日志上記錄下什么了,2012的到來,讓我浮躁的心似乎一下子沉淀了下來,愈發懂得了生活的真諦,明白感恩、平靜于我的意義。而且我發現,心懷感恩寬容的心,很容易發現幸福的痕跡,很容易滿足,很容易快樂。原來讀過很多類似的生活感言,總覺得是浮華,不肯去信,直到發生在自己身上,去深深的體會這一切,謝謝生活,讓我在31歲之前懂得了這一切,還不晚。
似乎標題與內容有點天馬行空,這個話題是與兒子一次聊天中提及出來的,我告訴他,等寶長大了,就會離開媽媽自己去生活,媽媽會慢慢變老,甚至,死去。我看到兒子在聽到這一番話時瞬間眼睛里的驚恐和不安,他不明白我為什么會離開、老去和死亡,他覺得我會是一生一世的陪伴著他的。而那個時候,我突然為自己的解釋感到后悔,因為我還沒準備好如何回答他關于這個話題,他這么小的年齡無法接受。以至于后來很長一段時間,寶早上醒來一句話就問我,媽媽你會不會離開我啊?我都會緊緊的抱著寶貝,告訴他,媽媽要鍛煉身體,健健康康的,陪著寶寶長長的過一生。每每在吃飯或者是游戲時,兒子總會不時的提醒我,媽媽,你要多吃好吃的,多鍛煉,身體要棒棒的啊!這樣小小的關愛,總讓我內心涌動著溫暖和感動,很內疚上次聊天對兒子帶來的不安。
所以,后來,我仔細研究了兒童對待死亡的認知狀況。在這方面,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瑪麗亞·耐基的實驗堪稱經典。1948年,她調查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死亡的認知狀況,研究結果表明孩子對“死亡”的認知可以分為三個時期:
一階段是3~5歲階段,此時期的孩子認為“死亡”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遙遠的地方玩一樣,所以認為一天當中可能會有多次體驗死的感覺,如爸爸去上班了,媽媽不在了。死去者只不過是暫時地離開,并沒有完全消失。死去就如同睡覺一樣,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。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轉過來,這之間并無任何的矛盾可言。一般的情況下,此時期的兒童幾乎將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,你死掉一會兒,又醒來一會兒,接著又會死掉一會兒。
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~9歲階段,這階段的孩子已經知道、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,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。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,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。他們關心的是別人的死亡,他到哪里去了?他還能變成什么?他為什么要死?而且有時因為別人的死亡,他們會心生恐懼和不安,尤其是在親人死亡之后。
第三階段是在9~12歲階段,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,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,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事實。他們已經開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種外在力量,而看成是一種生命固有的必然現象。人都會慢慢地變老、生病,最后走向死亡。研究表明,對于一些孩子而言,死亡與黑暗聯系在一起,從而具有了某種神秘的色彩。這時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地去避免死亡,例如,有病時會主動要求吃藥,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針,配合父母主動治療,也會盡自己所能,盡量躲避來自生存環境中能意識到的危險。
基于以上的實驗結果,真正需要父母對死亡做出解釋的孩子是處于5~12歲階段的。正因為死亡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,所以父母在處理這種問題時,必須非常謹慎小心。適當的做法是,生活里,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,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,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、氣憤、流淚、內疚、反抗等情緒。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產生的懷疑、流淚、發問以及孩子對此提出的不同意見和疑問,父母尊重孩子對死、生意義的不同見解,不要給予孩子種種對待死亡的錯誤印象,或用類似童話的那種半真半假的說法解釋死亡。
在對孩子進行說明時,父母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,花草通常會在春天、夏天的時候生長,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,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,會有生長、茂盛及死亡等時期。同時應盡量避免去使用可怕、恐怖的語句和神情,溫和的語調、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“死亡”理智且平和的態度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,而非在死亡病態上。如此,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的意義,并且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。
總之,解釋死亡的最好原則就是:將事實明白且清楚地告訴孩子。以下提供一個簡單的范例,可供家長參考
孩子:爸爸,媽媽,你們會死嗎?
推薦產品